環球視點!【綠色發展 貴州實踐】普定:點“石”成金!石漠化治理讓荒漠變沃土 石山化金山

  • 商洛在線
  • 2023-07-06 09:01:49
  • 來源:多彩貴州網

編者按: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即將召開之際,多彩貴州網特別策劃【綠色發展貴州實踐】系列報道,從幾個側面,探尋貴州如何在綠水青山間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融合發展新路。


(資料圖片)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熊茜雯)“這些年,普定的荒漠變少了,樹木變多了;貧瘠的土地變少了,增綠又增收的經果林變多了。”7月4日,安順市普定縣和諧村村民郭成洪和記者聊著他眼中的普定變化。“普定縣的樣貌和以前大不一樣,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好。荒漠變成沃土,石山變成金山。”

如今的普定綠意盎然

普定縣位于貴州中西部地區,總面積1080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積391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36.2%。2008年中國科學院對普定石漠化10年監測數據顯示,普定縣每年有513公頃土地石漠化。如果不加以治理,普定會在130年后成為一片荒漠。

普定縣林業局局長李光梅告訴記者,普定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石漠化治理的探索,但由于山勢落差起伏大、環境貧瘠少水、植被稀疏脆弱,再加上當地民眾向山要糧、伐木取材的農業生產傳統和生活習慣,讓普定縣的石漠化治理難上加難。

“石漠化治理初期,各部門在項目謀劃時,僅立足本行業項目建設,雖然先后實施小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設、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工程,但集中連片治理成效并不十分理想。”李光梅說。

曾經的普定,石漠化面積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36.2%

2008年,普定縣被列入全國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立即成立石漠化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通過加強統籌、發動群眾、分類施策等舉措,積極探索石漠化綜合治理新經驗。

“拿林業部門來說,石漠化治理不是簡單的種樹,國土綠化與生態修復對水土保持的效果才是關鍵所在。”李光梅說。

由于自然環境惡劣,治理的速度往往趕不上水土流失的速度。在土壤極度貧瘠的地方,林木存活率也較低。為與石漠化“賽跑”,普定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組織縣林業局,通過開展退化林修復、樹種結構調整、低產低效林改造等方式,鞏固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果。

普定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還與省內外多個科研單位開展研究,針對不宜種樹的石漠化嚴重地區和重要水源涵養地,探索采用草藤結合治理,在相對平緩有土的區域植藤種草,利用草本植物快速擴張、吸水保土的特性為藤本植物提供養分,逐步覆蓋裸露的巖體,降低巖石風化和雨水沖刷速度,有效遏制石漠化發生,進一步拓展石漠化治理空間。

不僅是林業部門,普定縣發改委、生態移民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在普定縣上演著一場“綠色逆襲”。

針對貧瘠少水區域,以生產便道作為集雨面實施路池一體化,在石漠化區域新建水池1500余口;針對落差起伏大的深山區、石山區,以生態移民搬遷為抓手,新建14個集中搬遷安置點,減少人為活動影響;針對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區域,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使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至52.67%……

普定大力發展經果林,綠了荒山富了民

十五年來,普定縣整合發改、林業、農業等43個項目資源,投入石漠化綜合治理資金2.63億元。新增耕地4.7萬畝,改良耕地14.3萬畝,糧食每年產量近24萬噸,蔬菜約34萬噸。石漠化地區耕地畝產值,也從2008年以前的不足200元,增加到如今的2000元至20000元不等。

“縣里開始石漠化治理以后,過去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變成豐收的沃土。大家都紛紛種植經果林、發展林下經濟或養殖肉牛、生豬等,收入增長了不少。”村民郭成洪說。

為展示和推廣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先進科研成果和治理成效,2023年5月,貴州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掛牌。同時,普定縣喀斯特觀測小鎮也正在建設中。

治理一方荒漠,護住一片沃土、“換”來一座金山。在這一“治”一“護”一“換”之間,普定縣的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得到了提升,在治理中探索出的各種方法、模式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石漠化地區借鑒的成功經驗。普定縣的梭篩桃、冰脆李、朵貝茶等石漠化治理產品也相繼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成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片”。

專家觀點:

貴州省是世界上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是我國石漠化治理工作的主戰場和排頭兵。近年來,以普定為代表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堅持生態立縣,踐行“兩山”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石漠化治理新路子,過去的石山、荒漠變成了如今的青山、金山,綠了石漠,也富了百姓。進入新發展階段,普定要進一步夯實生態基底,將石漠化治理與貴州省山地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高效生態農業、林業特色產業、林下經濟發展等生態經濟型模式,以“生態美”推動“共同富”,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趙華清 貴州省貴陽市生態文明基金會理事長)

一審:曹 軼 林 萌

二審:熊 鶯

三審:李 蓓

標簽:

?

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