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生態“富竹”帶來生活富足

  • 商洛在線
  • 2023-07-10 16:12:22
  • 來源:遵義發布

盛夏時節,凌晨五點,在“中國竹都”赤水市大同鎮天橋紅托竹蓀基地,基地管理員陳啟國正帶領工人們穿梭在竹林中采摘即將“開花”的“竹蓀蛋”。再過幾個小時,這些“竹蓀蛋”就將破殼而出,變成白生生的竹蓀,銷往全國各地。這是赤水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赤水市按照省委和遵義市委對林下經濟發展的系列部署和安排,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出了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新路子。


(相關資料圖)

長期以來,勤勞智慧的赤水人民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等優勢,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和竹林資源,種植食用菌、鐵皮石斛,發展林下養殖,推動該市林下產業蓬勃發展。

綠色發展農村宜居宜業

赤水地處黔邊、緊鄰川渝,是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全國首批“十大竹鄉”和“中國竹都”培育試點單位,林地面積約224萬畝,森林覆蓋率82.51%,居全省第一,氣候以高溫高濕為主,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赤水竹海(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棵竹子富了一方百姓。赤水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資源稟賦,緊緊圍繞“竹”字做文章,以132.8萬畝竹林為基礎,通過筍用林培育、國儲林建設等多渠道強化筍用林基地建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目前,赤水市年可采伐楠竹1500萬株、雜竹100萬噸;已完成筍用林培育面積56.0萬畝,年產竹筍12萬噸以上,產值5億元;發展各類竹加工企業300余家,開發竹下游產品300余個,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

小竹子聯通大產業,赤水市通過一棵綠竹聯通了一二三產業,形成了“山上栽竹、石上種藥、林下養雞、水中養魚”的立體生態農業體系。

赤水竹鄉雞(赤水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因竹而美,萬畝竹海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到赤水旅游,竹產業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藏身竹海的赤水匠廬·雅路古是一個新建的洞穴酒店,吸納了周邊24位村民就近就業。黎思秀就是其中一位,實現就近就業的她,還能照顧家里的三個小孩,讓她家的幸福感得到很大的提升。

赤水市還搶抓雙碳新機遇,率先啟動竹林碳匯開發,創新探索轉換路徑。2022年,成立貴州省首個森林碳匯管理局,成功發行全省首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率先在全省獲批首筆4.5億元竹林碳匯產業類貸款。

科學規劃農業高質高效

產業要壯大,必須實施規模化。赤水市推行林下經濟與資源稟賦相結合、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結合、與鄉鎮特色優勢相結合的“三結合”發展思路,充分發揮林下資源優勢,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林地利用率和林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

坡度較緩、地勢較平的林地種植食用菌,石多地少的林地種植石斛,坡度較陡的地方發展林下養殖……赤水市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充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林藥”“林禽”“林菌”等產業,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賦能,赤水市人民政府與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農業產業科學發展。在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中,從產業規劃、選良育種,到技術把關,省農科院給予全程指導。

赤水市大同鎮兩匯水村村民在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內分揀剛采摘的羊肚菌。(攝影:任杰)

根據科學規劃,赤水市在海拔700米以上的林地重點發展黃精、重樓等中藥材,海拔700米以下的林地種植林下竹蓀、大球蓋菇、羊肚菌和適度放養林下烏骨雞,實現林下經濟科學化、標準化發展,形成了“上中下、短中長”的發展格局。

赤水市還通過現場觀摩會、學習會、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不同發展模式,以點帶面,縱深推進,帶動全市林下經濟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

天橋村村民陳啟國學會紅托竹蓀種植技術后,當上了基地管理員,從產業工人變成了技術工人。陳啟國說:“一般問題我都知道怎么解決,如果以后自己要種植紅托竹蓀,心里也更有底氣了。”

即使有了科技的加持,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讓農民心里還是有所顧忌。為了讓農民無后顧之憂,在發展林下經濟中,赤水市采取“投保+”模式向保險公司投保,有力提高了經營主體林下種植、養殖、采集的保障能力,讓農業更有保障,讓農民更有底氣。

富“竹”生活(張浪 攝)

結合鄉鎮地理條件,赤水市重點打造“一鄉(鎮)一品”產業,因地制宜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如今,10萬畝金釵石斛、100萬畝商品竹林培育、1000萬羽烏骨雞、萬畝生態冷水魚農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形成了“山上種竹、林下養雞、石上種藥、竹水養魚”的山地立體生態體系,走出了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協同發展農民富裕富足

“石上開花”是赤水市一道特別且亮麗的風景。在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金釵石斛示范基地,綠蔭下的石頭上開滿了紫白相間的金釵石斛花,村民們正在石頭上采收石斛花。

陽光透過樹葉散射在紅花村村民馬廷云的身上,他一邊將采摘的石斛花輕輕握在手心,一邊笑著說:“以前沒有想到樹下的石旮旯還能種石斛,更沒想到的是種出來的石斛還這么受市場歡迎。”

赤水市張家灣村民搶收石斛花-劉榮譽 攝

今年,馬廷云種植了20畝金釵石斛,預計能收入20多萬元。

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紅花村石斛種植大戶袁圖會建立了電商平臺,他家種植了200多畝金釵石斛,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他說:“林下種植中藥材產值高,我每年賣金釵石斛花和鮮條,毛收入近200萬元。” 

高溫高濕的自然環境特別受金釵石斛的喜愛,赤水市充分利用林下閑散的荒山荒地,結合金釵石斛喜陰喜濕和喜歡生長在丹霞石上的特性,創新采取林下自然栽培和壘石栽培方式,形成林藥互生良性生長模式,孕育了品質上乘的金釵石斛,深受市場歡迎。

赤水市通過“國有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在13個鄉鎮建成金釵石斛生產基地近10萬畝,占國內金釵石斛種植面積的90%以上,年可產鮮條約6000噸、鮮花1000噸,占全國金釵石斛種植面積和產量的90%以上。

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赤水市培育石斛加工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家,創新開發金釵石斛切片、面膜、牙膏、香皂等15個系列40余個產品,大大提升了石斛的產品附加值。

在紅花村金釵石斛基地,不少游客拍照打卡,這里不僅僅是產業基地,如今已變成了旅游基地。

赤水充分利用竹林、桫欏、丹霞地貌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圍繞森林公、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地等名片,大力發展全域生態旅游,共打造景區景點40個,成功創建遵義首個5A景區。2022年,該市旅游綜合收入達100億元以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赤水以綠色為底色,繪就了景美、業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藍圖。

一審:武淑

二審:湯成偉

三審:李蓓

標簽:

?

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