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親子活動,家長應是“局中人”

  • 商洛在線
  • 2023-07-30 16:06:09
  • 來源:科普時報

如何安排“神獸”們暑期生活?不少家長犯了愁。大多數家長會想方設法抽出時間陪陪孩子。然而,陪伴并不是讓孩子吃好喝好,或者有空出去遛一下娃那么簡單。如何利用假期里難得的陪伴時光,將親子活動變成一種實踐教育?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人類學眼光。


(相關資料圖)

家長應樹立整體性思維

美國人類學家約翰·奧莫亨德羅認為,人及其文化是一個整體,對人的參與式觀察需要具備整體性思維。在校園生活里,教師對孩子的觀察,容易受學科特點、校園生活時空條件限制等因素的影響,習慣于對學生進行某一時空背景下的近景或定格觀察,這種觀察具有明顯的片段性和碎片化特征。

不同于學校教師,暑假里田野式的親子活動,具備整體性思維能力的家長更容易關注到兒童行為的細節特征和行為全景。參加親子活動,家長們千萬不可任憑孩子玩耍,自己在邊上刷手機,而應盡可能直接參與到孩子的活動當中去,去觀看、傾聽和感受,探究孩子行為發生的原因。整體性思維有助于家長洞悉、探索兒童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家長需具備“局中人”視角

孩子成績怎么樣,學習態度如何,在學校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行為??這是校園生活中老師和家長觀察孩子的主要內容。這種教育心理學的觀察視角反映了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某種期待,本質上是一種簡單化的“他人”立場。

人類學告訴我們,要獲得對“他者”真實而深刻的理解,需要放下價值判斷,采取“局中人”身份參與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景當中。

家長的知識、經驗、價值觀等,都會讓他們傾向于用某種特定方式看待孩子。因此,家長在親子陪伴中應有意識地放下預設,從成人視角轉向兒童視角。在親子活動中做個“局中人”。聽孩子之所聽,見孩子之所見,感孩子之所感,將親子活動中的自然、社會、文化與兒童的成人、成事聯系起來,關注親子活動中實踐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賦予親子活動以教育學意義。

家長需具備反身性認知

家長和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存在偏差是正常現象。在與孩子的陪伴中,家長也應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審視自己,敢于挑戰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跟孩子一起去觀察、傾聽、發問、思索和記錄,引導孩子做一個博學多聞、富有責任感的未來公民。帶孩子外出旅游時,跟孩子一起了解當地方言,觀察當地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反身性思維是引導孩子了解新事物的好辦法,也是家長了解自己的良好途徑。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家長將親子陪伴的“歷時”和親子活動的“瞬時”相結合,將目光聚焦于孩子的日常,觀察孩子在親子活動教育場中是如何生活的,努力從歷史和現實情境中去探尋孩子何以如此。家長既要做個“局中人”,還要做個兒童成長的“設局人”和“破局人”。

兒童的世界充滿了玩具、游戲與令他們好奇的事物。親子教育的情境既包括物質環境、活動場景,也包括精神環境。對兒童生活的觀察是教育生發的基礎條件。在親子活動中,敏感地捕捉孩子的生活片段,將其與宏觀層面的兒童教育規劃、中觀層面的家庭教育目標相勾連,讓親子教育活動更具有實踐性和反思性。

親子活動的終極目標是引導與教育。讓孩子學會觀察自然、觀察他人,效仿最佳行為或思維,用不同方式審視自己。把親子陪伴遇到的新情境融入促進孩子成長的精神脈絡。正如加拿大現象學教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所說:教育是一門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親子活動是一種深植于實際生活經驗的教育活動。在暑期親子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努力追尋一種有著生命共鳴的“全人”教育。

本文來源:科普時報

標簽:

?

推薦More